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放鹤亭记 学案(5)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放鹤亭记  学案(5)第4页

  答案 本文描写隐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连爱鹤也会招来祸害;但作为一个隐士,就是纵酒也不要紧,反而可以逍遥自在,过放逸的生活。

  第二段叙述隐者和国君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

  3.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绝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苏轼。

  4.苏轼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积极用世的人,一心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在现实的残酷和黑暗面前,他常常无所适从,于是有了苏轼在诗文中积极进取和颓废消沉的两种矛盾思想。请结合《放鹤亭记》一文简评一下苏轼矛盾思想在本文的体现。

  答案 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

  就本文而言,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借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5.作者写鹤和酒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此文是诗人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酒本是荒惑败乱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来劝诫人们不要为酒所迷。但"刘伶、阮籍"却因酒而出名,是什么原因呢?云龙山人解释到,遁隐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乱,何况鹤呢。观点独到新颖,同时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