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器皿(mǐn) 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é)
多髯(rán) 衣褶(zhě)
矫首(jiǎo) 椎髻(zhuī jì)
右趾(zhǐ) 壬戌(rén xū)
虞山(yú) 篆章(zhuàn)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原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中。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第一部分(1):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实践表演 1.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
2.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文中五人的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 学生开展活动,并讨论得出结论。
1.点拨:描写的人物有苏东坡、佛印、鲁直、两个舟子。
2.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表演:①找来白胡子,精心制作"峨冠""手卷",装扮成苏东坡;②用班里现成材料做道具扮演佛印、鲁直;③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椎髻,脱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动手制作 1.每人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2.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并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1.每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动手做"船"和"人形"。
2.举手说明自己做的"核舟"。
3.同学之间互评。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