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1、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50余万字。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而刘邦统帅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刘邦"约法三章",准备在关中称王,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无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攻破函谷关,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
1、诵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王(wàng)关中 飨( xiǎng )士卒 说项羽( shuì ) 美姬( jī ) 鲰( zōu )生 戮( lù )力 有郤( xì ) 玉玦( jué ) 樊哙( kuài ) 瞋( chēn )目 目眦( zì ) 跽( jì ) 参乘(shèng ) 啖肉(dàn ) 彘( zhì )肩 卮酒( zhī ) 刀俎(zǔ ) 郦山 (lí ) 芷( zhǐ )阳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悟
朗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理解。
2、 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圈画出不理解的词或句,请教老师或同学,当堂解决疑问。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一)基础知识:
(二)课文初步理解:熟读课文
二、 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熟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三、 【探究点一】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第二课时
一、【探究点一】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翻译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采 通 彩,色彩
②距关,毋内诸侯: 距 通 拒,把守; 内 通 纳,接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 要 通 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通 背, 违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 通 早, 早点、早些
2、一词多义:请解释下列句中指定词语的意义(只要求完成第一、二自然段的)
①幸 妇女无所幸(第1自然段):宠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第2自然段):幸亏
②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第2自然段):交情
故幸来告良(第2自然段):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第4自然段):特意
③如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第4自然段):好像
沛公起如厕(第4自然段):到......去,往
④为 为击沛公军(第1自然段):介词,替,给
谁为代王为此计者(第2自然段):介词,替,给;动词,做,策划
使子婴为相(第1自然段):动词,做,担任
沛公奉卮酒为寿(第2自然段):动词,祝,祝贺
且为之奈何(第2自然段):介词,对
约为婚姻(第2自然段):动词,结为
皆为龙虎,成五采(第1自然段):动词,呈现出
若属皆且为所虏(第3自然段):介词,被
军中无以为乐(第3自然段):动词,作为
客何为者(第4自然段):动词,做,干
窃为大王不取也(第4自然段):动词,认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第5自然段):动词,是
何辞为(第5自然段):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
吾属今为之虏矣(第6自然段):介词,被
⑤因 不如因善遇之(第2自然段):介词,趁机
因击沛公于坐(第3自然段):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第3自然段):副词,于是、就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第4自然段):介词,趁机
⑥且 且为之奈何(第2自然段):连词,况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第3自然段):副词,将要
臣死且不避(第4自然段):连词,尚且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副词,将近
⑦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第1自然段):介词,对、向
贪于财货(第1自然段):介词,对
长于臣(第2自然段):介词,比
因击沛公于坐(第3自然段):介词,在
3、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 现在别人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词类活用: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①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②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④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⑥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⑧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⑨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5、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为击沛公军
句式: 省略句
翻译: 替我去打垮沛公的军队(部队)
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句式: 状语后置句
翻译: 沛公在崤山以东居住的时候,对财货贪图,喜欢漂亮的女人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句式: 判断句
翻译: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句式:判断句
翻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二、【探究点二】生生互动:交流学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这些事件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三、 【探究点三】生生互动:交流学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四、作业:
1、复习课文第一部分知识点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一、 【探究点一】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翻译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 通 隙,隔阂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 通 座,座位
2、一词多义(见第一课时)
3、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4、词类活用: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②范曾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③若入前为寿:名词作动词,上前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⑤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名词作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句式: 宾语前置句
翻译: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会到这地步呢?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句式: 被动句
翻译:不这么做,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句式: 判断句
翻译: 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二、【探究点二】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第三自然段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三、【探究点三】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第三自然段中"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四、【探究点四】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第四自然段写"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肉、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五、 作业:
1、复习课文第二部分知识点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第三部分
第四课时
一、【探究点一】生生互动:交流学习,翻译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一词多义:(见第一课时)
2、词类活用: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 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式: 判断句
翻译: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大王来何操?
句式: 宾语前置句
翻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③沛公安在?
句式: 宾语前置句
翻译: 沛公在哪里?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句式:被动句
翻译:我们这些人即将被他俘虏
二、【探究点二】生生互动:交流学习,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确: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三、【探究点三】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作业:
1、复习课文第三部分知识点
2、试分析项羽、刘邦人物形象
第五课时
一、【探究点一】生生互动:交流学习,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明确: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二、【探究点二】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明确: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相关链接:
1、作者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2、 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3、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4、 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绝句 题乌江亭
杜牧 李清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生当作人杰,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至今思项羽, 江东弟子今犹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肯为君王卷土来?
明确: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