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播放《女娲补天》动画
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
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探究二:什么是物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