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12《金岳霖先生》学案(1)(旧人教必修1)
语文:3.12《金岳霖先生》学案(1)(旧人教必修1)第3页

  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思考探究答案】

  1、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查的重点在于对俞伯牙思想感情的理解。回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楚上面的意思,然后要能够进行概括。问题的焦点在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的原因,难点在于恰当地概括。其中"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两句话是答题思考的主要内容,伯牙的"兴奋和感激"的情绪由此而生。两句中,第一句与第二句基本意思一样,但是两个角度。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的时候这两层意思都要有。如果只答"因为知音难觅,所以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就过于简略而显得空泛。

  2、(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两千多年来,知音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子孙中间传诵,人们以追求像伯牙子期这样的崇高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到唐代诗歌,诸多的典籍中都作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可以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深入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阅读这篇文章,对这样具有文化含量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由于这些内容散见在这文章中,因此本题还具有对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的考查。答案要点有两条。第一条以文章第一段为主要思考内容,需要的是加工概括,比较容易。第二条首先要有敏感,在初读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敏感。难点在于将文中几处提到的出处和引用能够进行概括。《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是西代典籍,诗歌也在典籍之列,例如《全唐诗》,因此应该用"古代典籍"概括。

  3、(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此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中说"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以此转入这篇散文的主旨。回答本题要关注第三段、第四段,尤其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关乎本题答案是否完整准确。第四段主要叙述描写伯牙学琴的艰辛经历,目的在于说明伯牙不应终止自己的演奏,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这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一段是有密切联系的,单从语言标志上看,段首一句"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中的"更何况"三个字就表明了前后两段内容上的联系,是从另外一方面来"劝慰"俞伯牙。

4、A、E.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