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课文中所谓"你这"式语法,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叫"独词句"。独词句是由名词性短语组成的完整的句子,属于非主谓句。这种独词句往往表示强烈的情感,但文中说大半表示深恶痛绝,或者说是极端憎恶,也不尽然。
独词句可由主谓句转化而来。如: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主谓句)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独词句,属于非主谓句)这个句子因为原句的意思是否定的,所以在否定的方向上加深程度,自然表示的是"极端憎恶"的情感。但如果原句(主谓句)的意思是肯定的,赞美的,那么变成相应的独词句之后,则是在肯定的方向上加深程度,表示的是"极端赞美"的情感了。例如:春天多美丽!(主谓句)改为独词句:多美丽的春天!就成为对春天的极度赞美了,而决不是对春天的"极端憎恶"。小说《套中人》中描写华连卡热爱生活、活力四射的性格,她说了一句对天气的赞美:"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多可爱的天气"就是一个独词句,它的意思与"天气多可爱"是相同的,但表示的情感更加强烈。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用的是主谓句,而弗郎士听了以后,心里万分难过,课文中接着使用的是独词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用的是感叹号。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公开表述,是一种"叙述语",不会一下子就跳到极强烈的情感的台阶上,而学生弗郎士则内心掀起了万丈波澜,自然就改换成了独词句。这里表达的是难过、遗憾、懊悔等复杂情绪,未必就是简单的憎恶。
可见,咬文嚼字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而是对运用中的语言,即我们在实际表达中的语言进行推敲斟酌。郭沫若是对他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台词进行推敲,据说这个故事这样的:
1942年某晚,重庆一家剧院里正在上演历史剧《屈原》。当演到第五幕,婶娟气愤地斥责宋玉:"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有人附合:"骂得好!"可是在台下的剧作者郭沫若却连连暗自摇头,脸上显出不太满意的神情。此刻,他感到这句台词不够味,但一直到散场,他也没找到这句台词的毛病所在。第二天晚上演出前,郭沫若在后台找到扮演蝉娟的张瑞芳:"我觉得婶娟怒斥宋玉那句台词有些不够味,你有什么感觉?"张瑞芳坦率地说:"我也觉得这一句没把蝉娟痛恨宋玉的强烈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张瑞芳接着又说:"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怎么样?"说着,张瑞芳按照剧情表演一番,说:"好像还是不太够味。"郭沫若正在为难,在一旁化妆的演员(扮演钓者)张逸生听到他们的对话,突然插了一句:"把'你是"改成'你这',不就够味了吗?"郭沫若一听,忙叫张瑞芳再表演一下,当张瑞芳说道:"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郭沫若几乎和她同时叫起来:"好,改得太棒了!"郭沫若兴奋地拍着张逸生的肩膀说:"这一改,确实够味多了。今晚,我们就照这个台词演!"从此以后,郭沫若便称张逸生为"一字之师"。这是文坛上的一则佳话,它反映了郭沫若的咬文嚼字的精神。
郭沫若在取得这个经验之后,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也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不成功,因为这在语法上不能通过,因为"你"和"革命家的风度"不能组成复指关系,不合语法,也不合逻辑。朱光潜郭沫若的第二处修改就没有亦步亦趋,而是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还指出"你是个"句式并不都是表现力不好的,《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句子也不能援例改成"你这个"句式。因为"你是个好小子"含有假设语气,也带有讽刺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