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引入的实验与学生分析归纳液化的条件一:⑴降低温度: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有关液化现象的实例:(课外作业)
例如,秋天的早上,窗玻璃上有一层水雾,仔细看是一些小水珠。
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着一些小水珠。从冰箱取出的可乐瓶上有一些小水珠。
冬天,从户外走进暖和的屋子里,眼镜片上也有一层水珠。
秋天早上,在树叶上有露珠 下雨,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的。
冬天在寒冷的户外讲话时,会看到口中有"白气"哈出,这是人从口中哈出的水蒸气吗?
[说明:学生经常会把热水壶口冒出的白气;从冰箱中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等,错误的认为是水蒸气。在这里设计这个练习,主要就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
3、 液化的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演示乙醚的液化 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汽体积,使其液化。
课件展示: 打火机、煤气罐、火箭里的液态氢。体积小,便于运输与储存。
7、小结:用图表的形式归纳
布置作业2
教后的一些思考: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根据课标,一是要完成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归纳出物态变化的一些特征。二是加强沸点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三是理解汽化、液化特征及条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要求较高。
教材资源"观察塑料袋变化"的 实验:实验时加了一点红墨水,增强了可见度,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及思考。二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通过重要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实验、探究、讨论、评估等环节顺利进行,用开水加热,缩短实验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得出"沸腾现象和沸腾过程的温度特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图像描述物理现象特征的方法学习。在蒸发致冷的实验探究中也凸显这一点,三是沸点的教学,教材在这部分所提供的素材仅有纸锅烧水一个小实验,显然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有些单薄,我在对沸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3个解释现象的题目;
本节课教材容量较多,探究"水的沸腾",蒸发致冷的理解又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的探究活动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本节除安排了沸腾的内容之外,还涉及到了蒸发和液化两部分的内容,因此教材容量较多,生活实例现象丰富,时间的控制很难把握;蒸发的特征以学生讨论为主,液化穿插在实验过程,原设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但液化的教学未能完成。
教学中我感到明显不足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评估交流时间太短。一些精彩未能呈现。二是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整个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