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而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而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的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的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岂不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但既然是"年年有"的"愁",何以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此其一;再则此愁虽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此其二。至于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若将之与此词首句开端之"谁道闲情抛弃久"七字合看,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现在再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这正是冯延巳一贯用情的态度与写情的笔法。而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冯氏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而仔细玩味,则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的两句词,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目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曰"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又曰"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清朝的诗人黄仲则曾有诗句云"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又曰"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安排解脱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从这首词我们已可见出:冯延巳所表现的一种孤寂惆怅之感,既绝不同于温庭筠词之冷静客观,也绝不同于韦庄词之拘限于现实之情事,冯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哀愁,而且充满了独自担荷着的孤寂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且鲜明的个性,这正是冯词最可注意的特色和成就。
这首词是描写相思之情的。隐约地流露出作者对南唐王朝衰败的关心和忧伤。
问:本词系春日怀人之作,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闲情"二字是核心(爱情的苦闷?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
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
词人以层层推进的手法写出了"闲情"连续性--日日年年,挥之不去。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结句极具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越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