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教学
二.准备练习
三新课.
四.二次练习
五总结
六、作业
七、板书
朗读诗歌
品诗悟情
1、入情入境,引读古诗。
师: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制度腐败,统治者任意欺压人民,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一日,诗人在市场南门外行走,看见了一位--生:卖炭翁。师:白居易想,这位老人必定长期--生:伐薪烧炭南山中。师:因为他--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禁不住上前问道:"老人家--生:卖炭得钱何所营?" 师:老人凄苦一笑,答道--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看着衣着单薄,在风中瑟瑟发抖的老人,诗人禁不住感叹道--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师:但是老人却顾不了这些,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是--生: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心中激愤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卖炭翁》
2、抓住"诗眼",深入感悟。
师:在诗人笔下,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从诗中的那个词能看出来?诗人看到了老人的可怜,写出了老人的可怜,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画出一处你认为最能体现老人可怜的诗句,反复读几遍,简单的写下你的感受。
预设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老人可怜在哪里?在寒风中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很可怜,但更可怜的是什么?"衣正单"和"愿天寒"之间是多么矛盾的关系啊,你能用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么?天更寒会怎样?由此请你大胆联想老人的生活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小结:是呀,老人此时已经顾不得冷了,一心想着把这车炭赶快出手,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已经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你能读出老人此时的处境吗?
预设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是老人的什么描写?指名一名学生读诗句,其他同学想像,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
卖炭翁有这样的外貌是因为什么?能在诗句里找一找吗?
师引读:老人之所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因为--生:伐薪烧炭南山,因为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所以老人--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小结:是呀,这是长期从事艰辛劳动的人特有的外貌。在终南山中,老人一斧斧的砍柴,一窑窑的烧炭,辛苦劳作了一年,才得到了这车炭,老人已经身心俱疲,须发皆白,真是可怜的卖炭翁,请带着感受读读这句诗。
预设三:"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卖炭是为了做什么?辛苦一年的劳作只是为了--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这是维持生活温饱的最低限度,这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呀?一年辛苦的劳动也只能换取--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师:这所劳与所得是多么的不平等呀!真是可怜的卖炭翁。
1、交代结局:
师:本诗是节选,没有交代结局,同学们认为结局怎样,或者希望结局是怎样的?
2、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表达。师:这哪里是买卖,这分明是掠夺,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宫市"制度,皇宫里的太监以皇帝的名义用很少的价值或不用价值任意从劳动者手中掠夺财物。当时,有多少个罪恶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呀!也有多少个可怜的"卖炭翁"。作者就是借这首诗对统治者发出强烈的控诉,请再读古诗。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诗人笔下的这些苦难的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因为,生活在没有压迫,没有苦难的文明,和谐的新社会里,我们无比幸福。
背诵并默写
10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 外
两鬓苍苍十指黑。 貌
卖炭得钱何所营, 可
身上衣裳口中食。 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
心忧炭贱愿天寒。 理
回读全诗。
把背景介绍融入古诗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叙述中有感情的朗读
抓住"诗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自主感悟古诗,引导学生读悟结合,在品悟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增强朗读古诗的能力。
生读这一句。
指名读这句诗。
出示后半节。师读。交代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