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豆腐颂》这篇课文以"赞颂"为文章的基调,介绍了平民化的食品--豆腐。文章首先以"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一句开头,概括地介绍了豆腐可"做汤做菜",可"配荤配素",可"苦辣酸甜,随心所欲"。文章以"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的排比句式一气呵成,具体写出了豆腐的特点,表现出赞美之情。文章的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豆腐可以和哪些食品配制成菜肴,吃豆腐做的菜肴有什么样的感受。"它像孙大圣,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着本体"一句,把豆腐比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方面写出了豆腐可以做成许多种菜肴,另一方面写出了对豆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3自然段介绍了豆腐的营养价值。"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一句谚语,概括地写出了豆腐的食用价值。接着从豆腐所含的植物性脂肪、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钙质等对人的健康的重要作用,具体写出了它的作用。第4自然段介绍的是豆腐的发展历史。在这段里,先说明豆腐是汉文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然后说明在宋代逐渐在百姓中普及,最后介绍从清代开始豆腐扩及上层社会,成了帝王餐桌上的菜肴。第5自然段讲的是与豆腐有关的文化。章回小说和戏剧中人物的生活经历,美貌的贫家女的称呼,以豆腐对为官廉洁的官员的评价,都体现出豆腐与我国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第6自然段讲的是豆腐烹调的高手麻婆以及她的烹调技艺和这道名菜的形成原因。课文最后一段,以"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呼应文章的开头,以豆腐"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总结了全文,洋溢着对豆腐的赞美之情,流露出对豆腐的喜爱之意。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无论在阅读还是朗读能力方面,都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能根据本课的学习任务,进行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合作意识与参与能力很强,能自主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 【设计思路】
林海音的这篇饮食小品语言清新、平实,向我们娓娓道来对豆腐的不解情缘,行文之中处处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豆腐的赞美之情,流露在文本之中的还有作者那可灼灼中国心,浓浓的中国情。我觉得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作者情感表达的角度去体味文本。从整体把握文本对豆腐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思考在林海音的眼中豆腐是一道食怎样的食品?
指导学生抓住文本"豆腐是平民的,也是不平凡的。"这一全文的主旨。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在整篇文章之中,作者又是如何体现豆腐的"平民而又不平凡的"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咀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坠情于文,从中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深化品味作者融情于物的写作技巧,品析文本之美也坠情于我们的中国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