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
(承前:人口的增长、迁移和合理容量)
本部分主要以城市内部结构为主,城市外部等级为辅。全世界有着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有很多,要把他们一一讲清楚很困难,学生理解记忆起来也很困难,所以这里主要以学生们熟悉的城市(北京)为例,讲解城市当中主要的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以及特例中心商务区)及其分布组合形成的空间结构,再从时间(三种模式出现的先后顺序)、空间(北京空间上出现的不同现象)的发展现象讲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距离、通达度】、历史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层层递进,更有条理。最后,从城市外部的情况看,通过北京看病难这个问题,说明北京这类等级高、规模大的城市的服务特点(服务范围广、等级高、数目少、距离远等)以及与之相反一类城市的服务特点,但存在一些特例,如煤炭资源城市山西大同、旅游城市海南三亚。
具体教学环节:
(1)通北京市的各组景观图导出城市中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主要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2)通过相同用途的土地在空间上的集聚,导出功能区--
(3)讲解每个功能区的概念(在商业区后尤其强调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4)通过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导出城市的空间结构--
(5)通过北京市市中心和郊区房价的对比,导出地租曲线,然后依次讲解经济因素(距离、通达性,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式)、历史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
(6)总结前面讲的,过渡到城市外部的等级情况。
涉及问题(按照先后顺序):
(1) 北京市商业区的分布、附近的交通、人流量、土地利用率等特点。
(2) 北京市中心商务区的分布、附近的交通、人流量、土地利用率等特点。
(3) 北京市住宅区(天通苑小区为例)内部的组成等特点。
(4) 北京市工业区的分布、附近的交通、人流量、土地利用率等特点。
(5) 根据地租曲线,分析商业活动、住宅活动、工业活动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哪个区域,并说明原因。
(6) 北京为什么会形成看病难的一个情况,与其他小城市进行对比,试从人的数量、来源,城市提供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回答。
九、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教师为主的行为
学生为主的行为行为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出功能区的概念 通北京市的各组景观图导出城市中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强调主要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展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功能区的概念:这种相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地方在某一空间上高度的集聚就形成了一种功能区。 观看北京市部分地区景观图,并判断该景观图所在地方从事什么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对应景观图所处地方从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