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2)教学环节
本节教学的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实验,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形成冲突,创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自主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在硬水的软化和水垢处理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沉淀溶解平衡建立、深化和应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具体教学环节为:
(1)通过熟悉的实验情景:向过量的NaCl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AgNO3溶液几滴,提出: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有哪些?学生认为是Na+和H+。我又继续追问:只有Na+和H+吗?
(2)引导学生进入环节二实验探析:建立和表达沉淀溶解平衡模型。
在一环节,我依托AgCL转化为AgI的实验事实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AgI生成这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平衡移动规律,步步为赢,揭示沉淀转化的本质。具体教学过程为:
① 指导学生将环节一实验中生成的AgCL白色沉淀分装在两只试管中,一只留作空白实验,另一只滴加KI溶液。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认识到在反应后的溶液中还是有Ag+存在,与已有的认识形成冲突,认识到生成沉淀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② 接着我又提出:AgI是如何生成的,Ag+从何而来?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学生完成了以下实验报告。认识到 AgCL、Ag+、CL-三种微粒在体系中共存,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和沉淀两个过程。由AgCL转化为AgI的分析,自主建立沉淀溶解动态平衡模型。其实质就是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
(3)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应用体现在环节三,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硬水软化和水垢处理两个生活情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化学实验问题,形成问题链,通过模拟实验,将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有机地整合,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理解。课上的教学情景是:
①对于硬水中的Ca2+,学生提出用Na2CO3、Na2SO4溶液将其沉淀,都可以吗?在他们设计实验时我提醒学生注意变量的确定,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是这样的:分别向等量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同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在他们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我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当两只试管中都出现明显沉淀时所加试剂量的差异。
②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除去水中的Ca2+选择试剂的依据是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分离除杂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沉淀法;沉淀试剂的选择一定是生成更难溶的物质。
③在解决了硬水软化的问题之后,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时我又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生活情境:锅炉中的水在长期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水垢,如果不及时除去,不仅浪费能源,还有可能造成危险,不仅对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