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对应学生用书P99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经常路过造口。词人俯瞰着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内容提要
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
四、写法借鉴
1.运用比兴手法,借景言情
本词借眼前之景--郁孤台、清江水、无数山寄托家国之悲、今昔之感,达到了"以不言言之"的艺术境界。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寄寓了词人因国事艰危而沉痛的心情和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思念。这首词将爱国情思表达得如此含蓄深沉,正是运用比兴手法的生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