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学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三政治学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3页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治理通货紧缩,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⑴背景: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从总体上改变了以往商品短缺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一定范围的买方市场,同时也面临捉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矛盾。物价长时间下降,通货紧缩现象加剧,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下岗职工增多,居民收入水平降低,储蓄资金大量闲置,银行压力很大,效益降低,也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等多经济增长指数下滑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持续不振。

  材料二: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策,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长期基本立足点。所谓扩大内需政策,主要使通过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启动经济增长;努力发挥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先后七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拉动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上述政策措施已收到预期成效,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7.8%,1999年达7.1%,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⑵联系理论: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辩证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再次,从哲学上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始终把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同时努力发展对外开放。

  ⑶简要分析: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表现。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后,政府就应该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对经济加以干预和调控,否则会引发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大幅度下滑,影响社会稳定。扩大内需既发挥了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不否定对外开放、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是坚持了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已经取得的成效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也反映出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重、难点分析】

1.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首先应该明确,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无所谓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登上历史舞台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客观要求;其次,要搞清市场、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的区别。有商品交换就有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不断发展,交换的内容也日益扩大,逐步形成庞大的市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市场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己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这时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物、财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最后,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所谓资源,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是指人们使用资源时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要努力使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