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选修三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选修三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 教案第4页

  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结论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2.1915、1916年战争重心转移对一战进程的影响

  (1)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2)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探究点二 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1)从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

  [答案] 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月到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材料二 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