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18:我觉得苏辙对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甚至偏安的现实颇为不满,所以他告诫当朝皇帝:要知道前方战场上的危亡直接关系到中原的平安,别再吃喝玩乐了。
生 19:我觉得这也就是自圆其说,六国毕竟不是六省,谁知道最后都会被秦国吞并?要是知道的话,只能玩穿越,(生笑)所以当时的国与国之间,都是彼此防备,真正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合纵是政治家们的手段,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让韩魏抵挡,四国暗自相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过是苏辙一相情愿的想法而已。不过从境界来说,我觉得苏辙的观点低于苏洵,高于苏轼。
师:讨论得很激烈,甚至还把父子三人进行了排行,很多观点我都赞同。历史,就是一个静态的曾经发生的故事,后人不在当朝,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原因,也永远不会改变什么,更不会有什么"穿越"。我们拯救不了过去,但我们却可以从其中探究一些原因,一些可以自圆其说的要素,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
师:同学们,一部战国史(板书"史"字),苏辙看到了"势",苏轼看到了"士",现在我想把苏洵的观点也用一个字表达,大家说用哪个字?
生 20:赂。他认为赂秦是最大的危害。
生 21:如果按照老师所写的,两个"shì",我提一个字"事"。因为事秦之心是根本思想,赂秦以土地是表现,就像北宋朝廷,其实也是对外族侵略势力有"事"之心,侍奉,不敢得罪。(众人鼓掌)
师:好,那我就按照这个同学的意见,写上"事"。我忽然发现这样的概括很有趣,父子三人同题作文,共同就六国抒发议论,我们各以一个字而且还是同音字加以概括,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同样的一个历史,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学们,我受到刚才这位同学的启发,忽然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过秦论》,其实也有一个同音字可以概括他的观点。
(生陷入沉思,迅速默背,很快有人脱口而出)
生 22:施!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攻守之势异是结果,贾谊探讨的依旧是施不施仁义的问题。(学生很激动,脸上显露很确定的神情)
师:很好!这个字概括得不错,作者贾谊笔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没有从六国写起,而是着力
写秦国施以仁义。这个词概括得好!
生 23:老师,上一单元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也有关于六国灭亡的解读,不过也是和《过秦论》一样,是从秦国的角度去写的。
师:好啊,这位同学又为我们提出一个难题,难道你也想找一个字来概括主题吗?
(学生迅速回翻课文,努力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
生 24:老师,我觉得秦国灭了六国之后,仗势欺人,最终引起民怨,导致灭国,可以概括一个字"恃"来概括。
生 25:老师,我觉得用"师"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原文最后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 26:老师,我觉得用"嗜"字,是秦的贪念导致亡国,而作者也是希望当朝统治者不要再贪婪无耻地大兴土木重蹈强秦之覆辙,"嗜好"的"嗜"字就是贪婪的意思。
生 27:老师,我觉得用"室",就是提醒大家不要盖太好的房子,别大兴土木,这个比较直接。
(生大笑)
师:看来这个做法比较受大家欢迎,我们想了很多字来概括,从而对已经学过的课文又有了新的认识。这很好!有的时候我们要把短课文学长,从言简意赅的东西里挖掘到更加丰富的内涵;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长课文学短,甚至一个字就概括出它的要旨,比如我们的这几篇《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下课时间快到了,我们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