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兼施) (1)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3)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民本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礼"的
思想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三、道家思想
1.代表人物
(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571~前471年)
核心思想:"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