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精品学案】1.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必修2)
【河南名校精品学案】1.1《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必修2)第3页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解析:图中的农业生产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洞庭湖流域和四川盆地,在我国的南部。唐代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D。

  [例3](2008年天津卷)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⑴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⑵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⑶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⑷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解析:本题以粮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解答问题时要结合教材,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⑴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⑵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⑶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⑷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例4](2007年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从稻和粟南北兼有可以说明双方出现了交流,但不能说明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答案:B。

  [例5] (2007年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