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②扮演的主角不同。前者是美苏在全球各地,后者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③形成的过程不同。前者是在二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后者是在一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和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性质。后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三、规律性知识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①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②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③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④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⑤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知道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5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