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1):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1):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页

  二、重点问题突破

  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1)革命性

  ①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次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③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密切联系。

  (2)结盟性

  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特点 外交成就 建国初

期(50

年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孤立政策;亚非国家的独立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 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年

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改善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 改革开

放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开放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状态。主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这期间,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美侵越失败,在苏美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和平演变"的战略在东欧、苏联得呈,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繁荣。

  4.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1)主要成就

①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a.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b.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