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2、"乐"之如何?
明确:(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
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5、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