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也挺纳闷的,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觉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别诗的老套,借送别表达不喜欢权贵的政治态度。
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学生讨论)
生:李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从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变化,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后豁然开朗,这是李白真实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李白这种品格。
师:她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规,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自由驰骋,对吗?其实,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诗的最后一段。
生:最后他豁然开朗了。
师:豁然开朗,只是自己豁然开朗吗?我还要告诉东鲁的朋友们,虽然你们现在远离京城,但是我们可以骑个小鹿,游览名山大川。这是不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勉?这种劝勉没有像《赠汪伦》那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是另一番滋味吗?
师:刚才大家文字上的问题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们文字上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字音、词义)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第一段)
师:你鼓掌鼓得最热烈,而且心驰神往。告诉我理由?
生:他读的好,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读的抑扬顿挫。
师:那你试着抑扬顿挫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哪一句他读得很有气势?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师:这句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教师读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听得出来,大家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适当提高了音调,我感觉还不够,我们试着把最后两句再读一遍,可以吗?挺直腰板,抬起头来。
(生再齐读)
师:读得还不够。怎样"开心颜"呢,我们读完后大笑一声行不行?
(生再读,并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