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文体,赋也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概括地说这是一个由散体发展到骈俪,又由骈俪回到散体的过程。复归于散体的赋,是在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下出现的,称为"文赋"。文赋不讲求对偶、音律,句式错落多变,章法灵活,押韵比较自由。
《阿房宫赋》就是文赋中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
二、整体感知
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第4段转入议论,迸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骇,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三、分析理解课文具体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 第一段可分五层。前四句12个字为一层,用对偶句式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到"流入宫墙"是第二层,从广度、高度和依山傍水的气势写阿房宫的形势规模。以下三个层次具体描绘阿房宫。"五步"到"几千万落"是第三层,写楼阁众多,姿态各异。其中有四言骈句,也有散行长句,语言富于变化。第四层从 "长桥"到"不知西东",用对仗工整的疑问句描写阿房宫桥梁复道的壮丽。第五层通过歌舞之盛表现阿房宫之大,有严整的对偶句,也有自由的散行句子。
第二段由状物转向写人。"为秦宫人"以上是第一层,写阿房宫中的宫妮出身高贵,从 "明星"到"三十六年"为第二层,用排比、比喻、夸张手法写阿房宫妃嫔众多,妆饰艳丽。"燕赵"以后为第三层,"六国",示地域之广,"几世几年",示时间之久,一起突出搜刮的珍宝极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含四个比喻,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反差巨大,揭露秦统治者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第三段也可分三层,"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为一人奢华便万人贫寒的行径提出质问。从 "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由比喻夸张方法写成的排比句具体对照了统治者建立在对人民巧取豪夺基础上的奢华,写出了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第四段的三层是:第一层指出六国和秦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在自身。第二层用假设提出统治者应爱民的政治主张。最后四句四句是第三层,向后人发出要汲取历史教训的劝戒,揭示全文主旨。
四、重点语句赏析。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点拨] 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了根子。起笔极有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