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第3页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小结提升:

  1、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知识拓展:诸葛亮(p.84)

作业:课后活动(p.84)

  1、结合《蒿里行》一诗,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结合《步出夏门行》一诗,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作者)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