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回答。
战时体制的特点:生产资料公有,管理体制采用行政手段,流通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体制实行配给制。表面上特点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吻合的。所以战时体制的内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是"共产主义政策"是通向共产主义的"真正门径"吗?它与马克思的设想相符合吗?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的愿望相符合吗?
PPT呈现材料
1.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2.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口号"打到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
3.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
列宁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马克思的设想。他牢牢地抓住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个特征,却严重忽视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一基本前提,使得空有"共产主义"之名而无共产主义之实。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的经济政策引发了人们的严重不满,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现实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小结:PPT呈现此部分知识纲要。
过渡:面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维埃政府一方面采用强硬的武力进攻手段镇压起义,另一方面列宁等人面直困难,出台了新经济政策。
二、 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教师: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粮食税政策实行后,由于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粮食税的征收任然困难。本来粮食税的总量已经比余粮征集制政策下少多了,这样,城市的供应又出现了问题,巨大的粮食缺口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形下,当时的俄罗斯农村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粮,到城市偷偷地卖粮,这就解决了许多城市缺粮户的吃饭问题。由于城市粮食供给极不平衡,"黑市"的粮价被抬得很高。如果禁止这种"黑市",国家又没有粮食来解决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所以,苏维埃政府被迫同意恢复自由贸易,也恢复了货币流通。原来靠政府的余粮征集制提供原料、维持工人生活的粮食的工厂,现在也无力开工。这样,苏维埃政府被迫允许企业由公有转化为私有,再大点的企业甚至允许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这些政策的被迫转变就构成了"新经济政策"。
PPT呈现资料:杰尔诺沃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