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教学原创《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教学原创《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

  学生回答: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教师讲解: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他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4-85页,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养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教师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学生回答: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教师引导:1964年,赫鲁晓夫在勃列日涅夫的政变逼迫下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改革,重点在重工业,不仅没有冲破苏联模式,反而使这一模式更僵化。

  4.教师提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教师补充: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5.教师提问:比较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似点?

  学生回答:内容上,都涉及经济领域;结果上,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教师引导: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极度腐败、经济大幅下滑、民族矛盾公开尖锐化......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历史关头。戈尔巴乔夫借鉴和吸收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一场艰难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198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必须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1987年底的六月全会,批判了管理经济的行政指令方案,明确表示支持彻底的经济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经济危机,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亿~440亿卢布,消费品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消费品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

材料二 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若干重大措施,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宣布,"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政治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和"舆论多元化"。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