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东海之大乐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东海之大乐 教案第2页

  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他说:"......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不仅北海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内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你怎样理解本文所选的两段文字的主旨?

  提示: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

二、翻译下列语句,注意它们在句式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