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威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
(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
(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
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它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
4.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威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歌材料略)
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5.教师总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5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威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6.布置作业。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