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必修2)
2010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必修2)第1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①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③苏维埃政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2.主要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5.认识:①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斯大林模式"

  1.背景:①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②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③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和五年计划实施。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3.主要表现: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5.评价:

  积极影响: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弊端:①政治方面的: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方面: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d.长期僵硬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③世界影响: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