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土地提供战略纵深。两国开战,胜负乃兵家常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能从头再来的重要因素是必须有战略纵深,不至于一仗下来,整个国家领土就全沦陷了。举例:科威特太小,被伊拉克一下子就全占领了。中国,抗日时期,战略纵深大,南京不行有武汉,武汉不行有西南,有四川。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土地对于一个国家何等重要,但是六国却对土地视之不甚惜,拱手让给秦国,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获得大量土地,六国的国力能不亏吗,能不最后灭亡吗?
以上是第一组对比。
第二组对比:艰辛先祖与败家子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但是他们的子孙呢?败家子一帮。"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夸张的写法。子孙真的不甚惜吗?不是,是没办法?六国割地没有那么迅速,割地求和的效果也不是只能获得一夜的安眠。但是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通过对比,用强烈的感情来批判六国的割地政策,嗤之以鼻,强烈谴责。
第三组对比:赂秦效果。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割地赂秦并没有效果,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无法满足,你送给秦国的好处多,他们就越蹬鼻子上脸,侵略你侵略越厉害。
通过以上三组强烈的对比,苏洵得出了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伶官传序》
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原因:
欧阳修的开篇很有意思,什么话还没有,上来就是呜呼,如此强烈地感慨,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五代变乱,殷鉴不远。
唐朝晚期,社会动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五代,50多年间换了5个王朝--梁唐晋汉周。五代相当于殷纣王统治下的殷商、秦始皇统治下的暴秦、隋炀帝统治下的隋朝。
而后唐李存勖的事就发生在北宋王朝的不久之前。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对遥远的事情的感触不是很深,总觉得那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却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宋朝和西周、西汉、唐朝这三个朝代的初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加上宋朝的独特性:国力不强,生存于辽、西夏包围圈之中,所以忧患意识更加强烈,总是试图总结前代败亡的经验,使自己的王朝江山一统万万年。这是欧阳修强烈的把历史政治化的现实原因。
第二,伶官亡国是典型事件。
伶官,代表着皇帝身边的娱乐圈,皇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会荒废朝政,最后亡国。皇帝娱乐一下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可是娱乐圈这些伶人太不靠谱。举例:
1.伶官"狗胆包天"
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李存勖的艺名)"(敬)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
庄宗的心理:只要被认定自己是出色的演员,怎么都行。
伶官的心理:投其所好,没大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