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第3页

教

程 引入新课   近年来,我国努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各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放弃高薪岗位,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志愿者。

  为什么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呢?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差异呢? 讲授新课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1、 区域

(1) 定义: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可以度量的实体。

(2) 要素:

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 划分:

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

(4) 特点:

①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边界有显有隐

②区域内要素表现一致性

③区域间要素表现差异性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 区域差异: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

3、 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

(1) 方法:

  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B.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C.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 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B.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水分条件

  C.海拔高度:水热组合状况随还把变化

2、划分依据:

  A.基础:气候和地形

  B.标志:土壤和植被

3、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要素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45%)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30%) 青藏高寒区(25%) 分界线 400mm等降水量线 3000米等高线("三山")

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

横断山区以东 内蒙古高原

河西走廊

新疆大部 青藏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高寒气候 植被

(土壤) 森林、森林草原

多人工植被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高寒荒漠、草甸、森林 地形 多平原、丘陵 多高原、盆地 高原、冰川 水文 外流区、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丰富 多内流河、咸水湖,降水少 冰川广布,多河流发源地 外力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显著 冰蚀作用显著 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 气温

(随纬度变化) 干湿度(随距海远近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课堂总结:......

生:读课本内容,思考总结区域的特点

对比分析探讨规律

"三山":

阿尔金山

昆仑山

祁连山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2.区域差异 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划分依据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作业设计 《名师一号》P2:自学平台

      P5探究讨论1.2.

      P7基础强化(全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

  1、区域的定义、要素、划分依据及特点

  2、简述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季风区

分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

讲授新课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自然区

活动 农业活动 交通运输 经济和文化 东部季风区 人口密集,对环境影响明显;

多季风水田农业;

开垦率高,多商品粮基地。

黑土流失、盐碱化

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四通八达。

教育和文化水平高

人口文化素质高。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

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荒漠化、盐渍化

山高坡陡,线路稀疏,天灾不断

教育和文化落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高 青藏高寒区 畜牧业为主;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四、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一)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 南北分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约34°N左右)

   附: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 一月均温0℃等温线

  (2)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3)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 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

  (5)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 800mm等降水量线

  (7)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 南北差异

(1) 秦淮以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干冷;河湖有结冰期;

       地形以大平原、高原为主;黑土、棕色土、黄土为主。

(2) 秦淮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无结冰期;

       地形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红壤、砖红壤。

(二) 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 南方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棉花、五谷杂粮 水稻、茶叶、蚕丝等 水果 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 柑橘、香蕉、荔枝、柚子、菠萝、芒果、猕猴桃、榴莲等 2、 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北方:多平顶屋(降水较少;节省建筑材料;晾晒农作物等)

  南方:屋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排泄)

3、 对交通的影响

  南方河网密集,内河航运发达。但均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

4、 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复杂

5、 对工业的影响

  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以轻工业为主

课堂总结:......

注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试从农业、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谈谈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并简述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未来前景。

识记秦淮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东部季风区内的主要地形单元:

北方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北方高原:

黄土高原

南方丘陵:

江南丘陵

两广丘陵

东南沿海丘陵等

南方山地:

南岭、雪峰山

巫山、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