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
电影界"难忘的1959年"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倡导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邓小平整顿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976~1978年(徘徊时期) "两个凡是"(延续"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阶段特征】
1.过渡时期
(1)政治上:我国确立了新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完成了对私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外交上:独立自主。
(4)科技文化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十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上有过严重失误,但有错有纠,我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有所发展,但是这些错误还没有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2)经济上:"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损失严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科技上: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4)外交上: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徘徊时期:整体上徘徊不前。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主要史实】
时间 政治 经济生活 思想文化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1)1982年,修订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1982年,提出十六字方针,政协制度进一步发展;(3)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提出"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979年中美建交
新时期的外交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的设立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上海浦东的开发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
新时期复兴教育的措施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相互隔绝的状态。中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