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
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3.评价
(1)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