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其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林先生虽然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已在讲台上躬耕了半个世纪,但这"最后一课",他却整整准备了一个月。讲课题目几经更换才最终确定,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
讲课那天,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盛。铃声一响,身高一米有八的老先生出现在讲台上。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所讲贯通古今。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这堂课让大家再次领略了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
【素材解读】
先生为自己的"告别课"精心准备,将自己的学识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敬业与博学的大师风范。本素材可用在有关"敬业与乐业""精彩人生""人生壮怀"的话题中。
人物品读
那一份晚唐的美
--重读林庚 王文静
重读林庚,是在先生离世的第五个年头。在诗歌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人们很少再提起诗人的时候。我闲暇时偶尔从书架低处抽出一本丰子恺的漫画册,看画时读到标题,"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曼妙词句。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林庚先生来。
看过林先生的评传,书里说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转系的原因就是一本《子恺漫画》。先生晚年曾经回忆说,自己的中学时代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了清华后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画的标题竟是"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些美丽的古人诗句。看了画,就去找诗词看,结果就入了迷。再读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言,先生一下子就对古典诗词上了瘾。古老的诗歌艺术就是如此有魅力,美丽的唐宋诗词使林庚的人生从此改变。
做诗人,创作旧体诗,让他得到了前辈大家俞平伯和朱自清的赏识,毕业后成了朱自清的助教。自由诗创作,让他得到了另一种自由--"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他创作的《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由此成为诗坛健将。可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创作者,林先生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读过林庚早期创作的诗歌,正像诗人废名说过的那样:"他的诗是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有着一份晚唐的美丽。"如今重读林庚,更喜欢他耄耋晚年的作品。一本去年从书店购买到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先生九十岁时问世的诗歌力作--手迹影印本哲理诗集《空间的驰想》,总是让我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