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地伙伴论
1.时代背景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地关系。
2.核心思想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意义
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教材P29~30活动]
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都有失偏颇。悲观派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反,乐观派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两种观点又都有可取之处,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减少、污染规模的扩大和污染程度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不断降低,新能源、新资源不断出现;随着环保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将可能被减轻,甚至消除。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因此既不可以限制经济增长,也不可以让经济无限制增长,应该让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在地理环境的许可范围内,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材P31活动]
1.过度捕捞反映的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伏季休渔反映的是人地伙伴论思想。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伏季休渔措施的实施,则使渔业资源得到恢复,鱼产量实现可持续增长。两种不同的捕鱼观念所造成的结果截然相反,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人类只有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符合"人地伙伴论"的做法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式。如在乡村,人类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轮封轮牧、伏季休渔、防护林的建设以及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来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城市,人类通过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功能区合理分布、产业结构与规模、废水废气的净化设施、交通及绿地林带的规划等措施来减轻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并引导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以上情形说明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人们已开始逐渐接受"人地伙伴论"的思想,正在试图通过与地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