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其实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第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第四,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借代、对比衬托、环境烘托、象征。
【解题】
题目中"子规"即杜鹃,也叫怨鸟,布谷、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杜宇虽然竭尽心力治水,但依然不能平息灾难,因此忧心忡忡。后来,从下游的湖北地区,来了一个叫鳖灵的人。他胸怀大志,胆识过人,才略出众。望帝杜宇见了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相,让他治理水患。鳖灵担任蜀相之后,主持政务,兴利除弊,为了治水,不辞辛劳,废寝忘食,甚至数年之间不曾回家探望。通过治理水患,他在民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望帝杜宇见状,便按照当时的惯例,主动把君主之位禅让给了鳖灵。鳖灵成为蜀地新的君主,号"开明",又称为"丛帝"。望帝杜宇禅位之后,退居西山。昔日统治全蜀的君主,如今成为闲居的老人,自然难免一点点惆怅。更要命的是,太平日子没过多久,四乡竟然传来了流言,说杜宇把君主之位禅让给开明,是因为在开明率众治水期间,杜宇同开明的妻子发生了私通,所以才羞惭让位的。这似乎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富含的八卦精神?流言传来,望帝杜宇是又气又急。想不到一番好意竟然落得这样的诬蔑。杜宇原本就上了年纪,又在长期的为政中殚精竭虑,损害了健康,受此打击,很快一病不起,含恨逝去。他的魂魄不忍离开蜀地人民,于是化身为鸟,昼夜鸣叫,声音凄切。而川中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君主,把这种鸟叫做"杜鹃",以表达对望帝杜宇的怀念。后来人们就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用"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并且,子规意象在古诗中常用为"凄凉、哀伤、哀怨、思归、乡思"等意义。诗人以"子规"为题,借子规化鸟悲啼,声明"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意在指明世间冤魂太多,表达对世道不公的不平之意。
【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