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
助读材料
1.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2.林庚与《〈西游记〉漫话》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找寻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学生给自己念,"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1.字词知识
(1)寒砧(zhēn):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2)亭皋(ɡāo):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边的高地。
(3)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