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学案
2019-2020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学案第3页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作者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外,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2)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行为、外貌: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作用: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于他的处世态度,你如何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和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他的看法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世事。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3.《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

4.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是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你是怎么看的?渔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与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我认为无所谓褒贬。同时,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包容性,不同的文化可以兼容并蓄。

(2)文章刻画了渔父这位高蹈遁世、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隐者形象,是为了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使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除了塑造屈原这一形象外,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这一形象的作用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