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婴宁 教案2
2018-2019学年鲁人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婴宁 教案2第2页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课堂链接:蒲松龄与清代科举

蒲松龄一生参加了8次科举考试,到72岁才得了一个贡生,始终没能通过乡试,当上举人。清代开国后,在顺治二年开始用八股文取士来笼络读书人,其制大致与明相同。清代科举有常科、特科和武科、翻译科。特科由皇帝下令征求,通常针对明末的一些名流或学养很高的遗老,比如钱谦益就应过"博学鸿词科"。一般所说的科举,就是常科,即常规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童试:每年由县、府、院进行甄选考试,取录者俗称秀才,是进入士林之始。

乡试:每三年一次,秀才须赴省城应考,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士。

殿试:贡士在宫中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取录者称进士,分为三等:分别赐进士及第(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

朝考:由雍正时起,进士在殿试后,再经过朝考,考论及疏策,最后才授官。

自古文章欺富贵。

蒲松龄一生没通过举人考试,始终是个贡生。其中两次,因为考试"越幅"犯规没考上,"越幅"--超过答题纸,写太多了,由此也可见蒲松龄笃厚热诚的一面。蒲松龄科举失败的一生,可以说有科举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也不全是。因为有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目标和价值的人。至于科举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论。蒲松龄本人,科举的艰辛路途,能否说明蒲松龄本人的一些个性问题呢?

一个没有获得世俗考核标准的人,写出一部不朽的著作,而那些获得功名的人,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呢?《红楼梦》的大成就,其实与曹雪芹"无才补天",失去科举入仕的机会有关。自古文章欺富贵,由此可见。

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其他很多文学成就。比如《聊斋俚曲集》、《聊斋戏》、《聊斋词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等。右图为《聊斋志异》手稿。(右图为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

18岁时,蒲松龄与刘氏结婚,刘氏勤劳善良,温厚朴实,又善于料理家务,在家境贫寒、生活穷困之时,给他以很大支持。31岁时,同乡进士孙蕙做了江苏省宝应县县令,邀请蒲松龄到县衙做幕友。蒲松龄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来到宝应。为孙蕙起草呈文、文告、书信,随他视察民情,迎来送往,应付上司。耳闻目睹了老百姓饥寒交迫、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社会黑暗。一年后,蒲松龄回到老家。在科举考试、谋求仕途中,蒲松龄屡屡受挫,又因生活所迫,他只好到本县毕家作塾师。从此,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到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

课堂链接:风水与蒲松龄的命运

蒲松龄一生坎坷,怀才不遇,据说与他家的风水有重大关系。蒲松龄故居,坐北向南偏西,因大地势原因,形成了蒲松龄故居北低南高,东高西低。风水学有所谓:"前高后低,长幼昏迷;后低前高,一生奔逃"之忌。昏迷――并非病态,而是指奔波劳禄,背井离乡。这虽然有迷信之嫌,但可以聊作参考。

2、从"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说起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曾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谈人鬼。"干宝,《搜神记》作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志怪小说家。蒲松龄,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从魏晋到明清,文言志怪小说的脉络,绵延不绝。

课堂链接:简要介绍文言志怪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讲义略)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