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详案)
备教策略
一、教材分析
* 作品阅读价值
《诗经》古老歌谣的简朴悠远、朦胧凄清,引人遐思。《蒹葭》反复咏唱、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委婉动人。"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 作品教学价值(★表示重点程度)
本诗通过以蒹葭和秋水为主的萧瑟秋景,渲染、糅合追寻者思之心切、寻之不易的孤独、哀婉的心情。诗歌一目了然而韵味绵长,其中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是"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要引导学生感受这蕴含的距离美和朦胧美。
十五《国风》中大多为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歌谣,可以说是乡野生活的真实反映,男女言情之作又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历代对本诗主题的理解随不同时代统治阶层态度与治学风格多样,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特点和分辨前人分析,理解本诗主题。
继而把握"诗歌的源头"与民谣/巫术祭祀之词间的关系,以及《诗经》的编书和流传保存情况,知道后人"用《诗》"时有所曲解,形成对《诗经》成书前后较为完整的认识。
1. 文学常识★★
《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成就、时代跨度、诗经"六义"、艺术特点、编书及保存情况)
2. 意境理解★★★
通过"伊人"、"秋水"、"蒹葭"意象,欣赏如梦如幻的情境中流露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感;发现与直白美、天真美的作品或事物的区别,提升审美品味。
3. 主题理解★★★
通过前人分析的依据,在自己理解文本和对《诗经》文学常识了解的基础上,对主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自圆其说。
4. 表现手法★★
鉴赏重章叠句、叠词的表达效果。
以上通过这三点从内容到形式的思索和整理,最终把握"可望而不可即"理想境界的含蕴,并对主题有与此符合的阐述。
二、学情分析
* 高一学生,所学教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
* 之前学过现代诗单元,对"意象"概念基本了解,并能通过意象特点、意象间关系和知人论世来体会诗人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性质、成就、编书与流传保存情况、时代跨度、诗经"六义")。
2. 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用1~2句话描述重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