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第5页

  [提示] 它可以象征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

  5.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提示] 小说主人公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了"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写法阐释]

  1.人物和情节的淡化处理

  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但这里却显得无足轻重,变成了承担情节展开、作家对世界的哲学体验的附着物。沙之书成了小说的主角。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2.虚实转化的象征技法

  (1)故事叙述由实转虚

  作者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手法叙述故事,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如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比如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并且让主题有个开始。事实上,无限的书册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吗?但是,读完小说没有人质疑它存在与否。"沙之书"这个意象所产生的概念,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

  (2)小说主题由虚变实

  "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显然,这本书并不一般的重量使我们也吃惊。"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作为道具,书仿佛还是书,但是"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页码的不同意味着内容的不同,而且内容是绝不重复的,陌生人也说"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现实生活中,书可以任意翻阅,而不是担心找不到任何一页;小说中,"我"翻阅再次寻找"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关于"书"无始无终地描述,让书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书,成为了虚构,而无穷无尽、无限的特点却从小说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面对着无限,小说通过三个人物对待书的不同心态,揭示了主题。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当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