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品析本文比喻手法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灵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以问题为主线,以情景为载体 1、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文体常识
科普文一般是以通俗的形式介绍某种事物或形象,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科普文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开阔学生眼界,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综合素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阅读科普文,应该掌握一定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 阅读科普文,应注意科普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它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所以具有如下特点:
⑴知识性、科学性。
科普文说明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文中所写的人、事、物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凭空想象、虚构;引用概念、数据、事实和使用的语言都要准确无误,即使拟人化的语言,也要注意准确。
⑵形象性、趣味性。
科普文章常常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悬念、联想等,语言也比较通俗生动,目的是把枯燥的科学道理讲得绘声绘色,让人易于理解、接受、产生兴趣。
⑶思想性、教育性。
科普文章大多是把思想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我们,而且寓思想于知识之中,重在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人、感染人。
2、预习提示:
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3、预习任务: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九点基本特征: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