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第5页

生2: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生3:主持公道。

生4:就好像当法官。

生5: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生6: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生7: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生:我发现一处"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劝"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

生:读第二故事。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贯彻了"将发现进行到底"的理念。"发现"什么?写作特点。第一个故事"设置悬念"是特点,第二个故事"对比着写"是特点。教师能根据文本的特点,指点孩子们去不断发现。阅读之旅,就是发现之旅,也是学习写作之旅。此环节的教学,如果能继续贯彻"自读质疑--再读解疑"的思路,让孩子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解答,而不是急着提出"对比写法",可能会更好。】

3.自学第三个故事

师:第三个故事,就让大家自学,还是从疑问入手,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自己学习后我们来交流。【幻灯展示:第三个故事部分】

生:自读学习。

师:我们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生1:这里也有对比。比如同学的发言: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的发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一样,周恩来说得好。

师:不仅仅是好,应该说是说得精彩,说得让人心振奋。再看看,作者写这个故事,有没有吊了一些胃口呢?一下子就直接说出周恩来的志向么?

生2:不是,也有吊胃口。之前写了同学的发言就是。

生3:还写了"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也是在铺垫。

生4:这么写,大家心里好像都希望看看周恩来到底要说什么。

师:很好,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之间,怎么联系起来呢?

生:都有讲到中华不振。

师:对,中华不振,所以要振兴中华,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来,"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过程,试着去感受当时他心里的感受

生:自由读第三个故事。

4.上下贯通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体会作者是如何精心安排三个故事的。

生:自由读全文。

师:好,现在请你再次慎重地立下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