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
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心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心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9.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描述的"贞观之治"有些夸张,如"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等。
10.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因为( )
A.得益于魏征的不断劝谏 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
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 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唐太宗的意思是:"作为国君,必须首先关心百姓,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如果损害百姓的生存以奉养自身,那就像割自己大腿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样,肚子饱了,人却死了。"关心爱护百姓,不牺牲百姓利益的思想主要是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11.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应肯定 B.两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答案 A
解析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