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斗争由各地团体各自为政走向统一领导,统一纲领,统一旗帜。)
(4)中国同盟会建立后,一方面在思想上与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论战;另一方面孙中山连续组织和领导武装起义。虽因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激发了群众斗志,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5)武昌起义:(革命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6)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内容:1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 、各民族一律平等 3、国民权利的规定 4、三权分立的政体(中华民国是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5、责任内阁制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失败: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4、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里程碑。
2.捍卫民主共和:
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两次护法运动1917、1920
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护法运动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北伐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3.促成国共合作:
·促成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背景:①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②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启发。③中国共产党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