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第1课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1)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第1课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1)第2页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二)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2: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结论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

(三)简单说明货币──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