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第1页

     泾华学校教学设计案

任课教师:周刚 学科:地理 任课班级:高一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 课时

课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型 新授课

计 教学

目标 1, 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

重点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1, 运用图表分析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学习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及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并注意画大气热力过程示意图,通过图示归纳理解热力作用。 教学目的 通过大气热力作用的讲解让学生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使地理学习真的有趣、有用、有意义。

程 学生自学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两个能量来源: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 两大过程:地面增温、大气增温。

3, 两大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4, 影响: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教师

精讲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阳暖大地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注意:①,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物体辐射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二,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吸收作用(字母C)→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各层对可见光不吸收。

2, 反射作用(字母A)→无选择性(相当于平面镜→有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3, 散射作用(字母B)→大的颗粒物有选择性;(日出、日落天空桔红色;红灯停、绿灯行;天空蔚蓝色(波短最易散射);)

     →小的颗粒物无选择性。(教室无阳光直射为啥明亮)

4,这三种作用又以反射作用为主。

  总结:如果把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计算,其中约19%被大气吸收,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最后被地球表面吸收的约占47%。

解释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情况相反。

三,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1, 大地暖大气:上图中①为地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 大气还大地:上图中②为大气逆辐射,返还地表热量,使得地表热量不损失,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有云的夜晚气温不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