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