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推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先阅读教材"功率与速度"部分,然后自己再推导。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推导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
点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点评、总结。分析公式的意义。
1、P=Fv,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当F与v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则用它们在一条直线上的分量相乘。
2、公式P=Fv中若v表示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P表示力F在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
3、如果时间t取得足够小,公式P=Fv中的v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时,P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问题: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启动和行驶过程中,其牵引力和行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推理、作答。
根据公式P=Fv:
①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
当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②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
汽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③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出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的功率越大。
教师活动:投影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分析后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活动:独立审题,分析题意,求解。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求解过程,总结点评。
3.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4.实例探究
关于功率的计算
[例1]质量m=3 kg的物体,在水平力F=6N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时间t=3 s,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