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酝酿情感。
1、播放课件,展示香港美景。
2.、谈话导入: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那里有颗"东方之珠",它就是(香港)。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香港是"购物天堂",香港是"美食天地"......)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经历了百年风雨,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一雪前耻,扬眉吐气的日子。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年前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午夜,一起来感受香港回归"最后一分钟"的激动。
3、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结合资料,理解诗句。
第一节诗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到来,此时你将是怎样的心情?从诗中那里体会到的?
【百度图片】
(学生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急切、盼望之情。)
2、过渡: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急切?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第二节诗
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
2、播放课件,感受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庄严。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电视机前的各位观众,我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赵丹,下面我们将与刚刚亲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观众作一个简短的采访。这位同学你刚才在现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此时此刻最想说点什么?(学生结合诗句谈)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同胞的心在颤抖,大陆同胞的心在颤抖,全世界华人的心在颤抖,让历史铭记这一特殊的时刻吧!本期节目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4、过渡:刚才很多同学的感受都同本文的作者产生了共鸣,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激动场面。(指名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想,在读中悟,是读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研读重点内容时通过指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
第三节诗
1、引入:五星红旗终于在香港上空升起,望着那血染的风采,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哪位同学来汇报第三节诗。
2、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
3、过渡: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齐读)
设计意图:引入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运用课前阅读、收集、组织有关资料、课堂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解决课文中重、难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浓厚情感,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
第四节诗
1、引入:人们的爱国热情喷涌而出,仿佛能使大海沸腾!这是怎样一种场面呢?请哪位同学来汇报第四节诗。
2、学生结合诗句体会情感。
3、老师引读体会。
4、过渡:面对这个崭新的香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坚信植根于祖国大地上的这朵紫荆花一定会开得更加芬芳,更加鲜艳。
第二节
教学要点:
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聆听百度搜索中的课文录音。
【百度搜索】 课文朗读录音《最后一分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表演诗歌。
四、练习说话:全新的紫荆花,全新的特别行政区。从此,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 ;从此,远离祖国母亲156年的游子 ;从此,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 。
设计意图:设计排比句式的写话环节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而且升华文本情感,香港回归的视频更是为学生倾吐情感奠定感情基础。小结回归板书,不仅是回归"紫荆花",使课前课后呼应,更是揭示主题--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总结全诗,学习写法。
"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吗?对,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六、布置作业:
光阴荏苒,十年转瞬即逝,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年。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会死亡。"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亦或善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设计:
24* 最后一分钟
欣喜
高兴 激动
泪
兴奋 屈辱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设计就是微型教案,这一板书以紫荆花图案为背景,仿若一面香港的区旗展现在眼前,点明中心,与课文的内容相当吻合。用"欣喜"、"屈辱"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凝练而又概括地表达出诗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情感的推进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紫荆花花瓣里的词语可以来自学生,随着学生的学情而随机填写。)既简单明了又主题突出。
一、 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
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首先指导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然后,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在学生理解了每一节内容后,说说每节应以怎样的情感来读,读后进行评价再读,最后教师激情引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与共鸣。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朗读很有感情,材料补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不足之处:
1、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理解的不够透彻。
2、课堂上,学生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两个历史资料的理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3、部分学生对"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这一句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